廣西甘蔗“雙高”基地
一根甘蔗除了吃,還能干啥?
在廣西崇左市的金冠食品有限公司里,它被加工成了黑糖話梅,熱銷各大商超;在好青春醋業有限公司里,甘蔗汁被調配成了甘蔗醋,訂單紛至沓來;在大唐微生物肥料和秸稈飼料項目中,濾泥制成了肥料、蔗葉蔗尾則制成了飼料……
這是一根甘蔗被“吃干榨盡”衍生出來的蔗糖循環經濟產業鏈。如今,這樣的產業鏈已經在廣西生根發芽。
糖業是廣西最具特色的傳統產業之一,但由于甘蔗生產成本高、制糖企業散小弱,服務體系不健全,再加上走私食糖等沖擊嚴重,“甜蜜事業”夾雜著苦澀。
為重振廣西糖業雄風,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實施糖業二次創業,從甘蔗種植到制糖生產、從管理體制到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創新,有效提高廣西糖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建設“雙高”基地 降本增效明顯
一排排甘蔗迎風搖曳,2.3萬畝蔗海歡騰。這是廣西惠利民生公司位于江州區羅白鄉的甘蔗高產高糖“雙高”糖料蔗基地(下簡稱“雙高”基地)。
同是一片地,在“看天吃飯”的以前,畝產僅4噸,去年平均畝產近7噸。增量從何來?該公司董事長龔學旺指著遍布蔗地的水管說:“餓了渴了,水肥一體滴灌;有害蟲了,無人機噴藥。”
甘蔗“雙高”示范基地采用機械化收割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江州區完成35.8萬畝的“雙高”基地建設。“雙高”基地降本增效明顯,其中人工成本每畝減少250元,甘蔗平均畝產超過6.5噸,糖分達到14%以上。
扶綏縣渠黎鎮渠蘆現代農業合作社也是探索“雙高”基地建設的典范。
2015年春天,按照“雙高”基地建設的要求,渠蘆屯把用于種植糖料蔗的3500畝土地平整成兩大塊。原來由于家庭分散經營,這兩大塊土地細碎為6000多塊。
土地合并實現規模化,渠蘆村民選擇現代農業合作社的組織形式,統一經營管理,優勢迅速凸顯。社員以土地和資金形式入股,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力推進了基地的機械化和水肥一體化,解決了“小農戶和大市場”的對接、適應問題。
2016/2017榨季,實施水肥一體化滴灌的“雙高”基地,畝產7噸,比實施前提高了2-3噸,而且機收率達到80%。
按渠蘆屯人均5畝地計算,一個普通社員每年土地保底收益5000元,再加上解放勞動力后的再就業工資收入,一年有近3萬元收入。
“為實現糖業二次創業的目標,首先就得抓好‘雙高’基地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副巡視員劉全躍說,要轉變種植甘蔗的經營方式,由傳統的分散粗放經營向現代的集約經營轉變;要加快提升糖料蔗經營規模化、種植良種化、生產機械化、水利現代化“四化”水平,降低糖料蔗生產成本,提高蔗農收入。
甘蔗機械化播種
按照高產、高糖、高效、集約、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廣西從2014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創新開展“雙高”基地建設,力爭到2019年全面完成全區500萬畝“雙高”基地建設的目標。截止今年8月底,廣西累計完成“雙高”基地土地整治任務415.9萬畝。
加快轉型升級 “吃干用盡”每一根甘蔗
“種好一根蔗,煮好一罐糖”是原來傳統糖業的寫照,而通過多年的轉型升級,如今的廣西農墾糖業集團形成集蔗、糖、酒、漿、紙、牛、肥、生物化工等為一體的糖精循環經濟產業鏈,“吃干用盡”每一根甘蔗,開發產品30多個,綜合利用產值占比達到30%。
在廣西農墾的展示廳里,僅是糖就有10多個品種。除了傳統白砂糖、赤砂糖外,該集團還率先在我國建設首家精制糖廠。
該集團目前擁有廣西最大的以糖蜜為原料的酒精生產線,年可產食用酒精5萬噸以上。據測算,利用1畝地8噸甘蔗,可生產1噸糖,銷售收入為5000元;也可生產1噸朗姆酒,按每公斤60元計,銷售收入為6萬元,產品附加值提高了10多倍。
廣西農墾集團昌菱糖廠利用糖蜜生產高端朗姆酒
在廣西大華肉牛養殖基地,看到有客人到來,牛舍里數百頭土黃牛扭過頭來,發出“哞哞”叫聲。
令人驚奇的是,這里的牛飼料是由甘蔗葉加工而成,在此之前,甘蔗尾葉大多一燒了之。現在,甘蔗葉經過切割、發酵、壓實、密封后,就可以喂牛,優點是成本低、利用率高、回報率高。
在廣西紫光大唐集團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生物秸稈飼料的生產車間,生產線忙碌而有序。“自投產以來,目前已經接到30萬噸的預購訂單。”公司執行總裁黃薇羽說,我們主要是綜合利用甘蔗葉、甘蔗渣、玉米稈等資源,變廢為寶,生產出青飼料,既避免了污染,也增加了農民收益。
據了解,在廣西持續不斷的努力下,廣西糖業循環經濟與綜合利用水平全國領先,全部實現清潔生產,主要指標均優于行業平均水平。目前廣西形成了從甘蔗種植、加工到還田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全區蔗渣利用率100%,糖蜜利用率100%,開展水循環利用的廠家100%, 蔗渣發電量居全國生物質發電第一,糖業循環經濟發展為廣西“十三五”期間進一步做大做強糖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利益聯結機制 延長產業鏈、價值鏈
廣西南寧糖業集團首先推行的糖料蔗種植收購合同,成為廣西糖業三產融合利益聯結機制的有效借鑒。
據了解,南糖在明陽、東江、香山、伶俐等糖廠的蔗區,普遍與蔗農簽訂糖料蔗收購合同,2016/2017榨季收購價商定為每噸470元,一定3年,期間如自治區定價高于470元,則按自治區的定價執行。
創新發展糖料蔗生產訂單合同,是國際上通用的一種辦法。如泰國有10萬多甘蔗種植戶,糖廠自己不種蔗,但都與蔗農簽訂種植收購合同,糖料蔗的定價,蔗農有充分話語權,蔗價隨糖價調整,蔗農從糖廠利潤中分享收入。
東亞集團的利益聯結機制也頗有成效。該集團成立20多年來,除上世紀90年代一年虧損外,其余年年盈利,即使是糖業最低潮的2013/2014年度,廣西虧損30多億元,東亞集團仍盈利1億元。
東亞的經驗就是自籌資金補助蔗農,調動蔗農積極性,確保糖料蔗種植面積。據了解,近5年來,該集團共自籌2.56億元無償補助蔗農,平均每噸糖料蔗合計補助30-50元。此外,砍運甘蔗由地頭裝車改為蔗農直送和建立中轉站,僅此一項,噸蔗砍運節省100多元。
“產業融合發展是產業化高級形態和升級版,其核心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廣西壯族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李文綱說。
蔗糖通過深加工變成紅糖,價值大大提升。(廣西百桂堂公司的元然堂-膜法紅糖)
目前,崇左、來賓等廣西糖料蔗生產大市深度發掘糖業的多功能性,通過園區建設,將原料蔗生產、加工及文化展示等融為一體,將糖料蔗生產功能與生態功能、展示功能、體驗功能和文化功能深度發掘,延長了農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眼下,位于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的蔗糖循環經濟產業園一片繁忙景象,企業生產與新項目建設的場景隨處可見。
去年,新和鎮成功躋身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成為全國唯一以蔗糖產業為特色的“甜蜜小鎮”。當地為新和鎮引進項目37個,產值達122.3億元,該鎮初步構建了蔗糖循環經濟產業為主,現代農業、文化旅游、錳鐵加工等產業支撐的體系。
得益于小城鎮的升級發展,不離開故土就能過上城里的生活,該鎮居民趙海同用四個“變得”描述自己的幸福生活:“環境衛生變得更加整潔,集鎮秩序變得更加有序,生活習慣變得更加健康,創業就業變得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