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噸/天的甘蔗混合汁膜法綠色制糖澄清生產線
膜法綠色制糖工藝中試現場
膜法紅糖產品
膜法紅糖產品
我區是全國蔗糖的主產地,年產糖占全國總量的60%以上,產品主要為白砂糖,產品結構及產業化經營模式單一,無法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糖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我國甘蔗食糖生產中,絕大部分制糖企業沿用傳統的亞硫酸法來生產白砂糖,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加入CaO、SO2及聚丙烯酰胺(PAM)等化學助劑,這增加了食糖的加工成本,且會有微量殘留在成品糖中。
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的《廣西糖業二次創業總體方案(2015—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推進甘蔗產業多樣性發展,按市場需求實現甘蔗制糖和相關高附加值產品可調可控的產業技術格局。《中國制造2025》也明確指出,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是我國實現制造強國目標的重要任務之一,大力發展綠色加工技術是解決我國傳統制造業發展中資源與能源瓶頸問題的關鍵。
早在1995年,承載著綠色發展的使命,廣西大學李凱團隊開始了對膜分離技術執著的研究。經過長達20年的不斷試驗,該團隊與南京工業大學、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攜手交叉、跨界協同,聯合組建甘蔗混合汁物理澄清技術攻堅課題組,強強聯合,于2013年底成功自主研發了世界領先的制糖專用陶瓷膜,在攻克膜材料選型、膜組件設計、工藝配套等基礎上,率先發明了膜法綠色澄清工藝,并首次實現產業化應用,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研制了膜法紅糖、砂糖、甘蔗汁飲料、濃縮甘蔗汁等系列高端產品,實現了國際糖業技術的“彎道超車”,這是“中國創造”在傳統行業的一項重大突破。
據李凱教授介紹,膜法綠色制糖工藝開發過程幾經波折,從陶瓷微孔過濾到超濾,從無機膜到有機膜再回到陶瓷膜,從混合汁到清汁再到原糖回溶糖漿,從實驗室到小試中試……整個團隊并沒有因為困難而放棄對蔗汁膜物理澄清技術的探索,通過長年不斷地試驗研究和實踐發現,陶瓷膜以其機械強度大、分離精度高、化學穩定性強、耐高溫(物料溫度可超100°C)、耐酸堿、耐氧化、膜通量大、抗微生物能力強、膜使用壽命長等優點,能滿足蔗汁規模化澄清和生產工藝要求。
2014/2015和2015/2016榨季,課題組在廣西農墾糖業集團防城精制糖有限公司,對陶瓷膜物理過濾技術處理甘蔗混合汁生產、甘蔗無硫高品質砂糖進行了中試試驗,其甘蔗混合汁處理量為5m3/h,設備成功運行了兩個榨季,糖業同仁聞風而至,中國糖業協會、自治區科技廳、廣西糖業發展局、廣西糖業協會、廣西制糖學會、各糖業集團等領導專家來現場參觀指導,陶瓷膜分離技術獲得了同行和專家們的一致認可。
目前,綠色制糖工藝取得突破性進展。2016/2017和2017/2018榨季,日處理甘蔗混合汁為3000噸的膜法(陶瓷膜)綠色制糖澄清生產線也已在廣西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投入運行,這是世界上首條(首臺套)處理甘蔗混合汁能力達到3000噸/天級別的生產示范線。2017/2018榨季,日生產30噸多樣化糖類產品(含膜法紅糖、膜法甘蔗濃縮糖漿等)生產線已在廣西貴港甘化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投產運行。
新工藝實現了澄清過程由“化學澄清”向“物理過濾”的革新,是一次極具世界綠色發展眼光的偉大嘗試,這是傳統制糖技術的顛覆性改變,在制糖工業技術發展過程當中具有革命性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時,還將帶來節能減排、環境友好、實現過程自控及產品綠色化等有益效果,并為產品梯度多元高值化打下堅實基礎。
“是熱愛糖業的情懷,是不忘初心的堅守,是厚積薄發的奮進,讓這項綠色創新技術得以面世,讓甜蜜更加純粹,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從傳統走向現代,一股創新力量正在改變世界,創造美好甜蜜生活。”李凱教授說。